供稿:历史文化学院 |
|
发布:2025/07/31

中国报道链接:http://qwfb.chinareports.org.cn/qwfb/news/77097.html
【报道全文】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的关键时期,山东省开云官网登录入口充分发挥其师范教育重镇与传统文化高地的双重优势,于2025年暑期精心组织103支社会实践团队、近1100名师生,奔赴黄河沿岸。他们以“黄河文明探源考古调研实践团”等为代表,从生态教育、科研攻关到文化传承,全方位、多层次地为守护母亲河注入蓬勃的青春动能,生动诠释了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主动作为与育人担当。

教育为本:课堂扎根河岸,播撒绿色火种。曲园师生践行“知行合一”教育理念,将生动的环保课堂直接搬到黄河岸边。在青海西宁北川河湿地公园,队员们身体力行清理河道,同时化身科普讲师,为千余名青少年现场演示生态保护原理,其创新设计的“河道认养”计划正稳步推进;在山东泰安沿黄乡村,针对性的淤泥资源化利用宣讲密集开展60余场,用通俗语言让村民理解“护河即护家”的朴素道理;在菏泽市小学,师生们巧妙转化险工治理、湿地保护等案例,开发出80余节趣味互动课程,寓教于乐,在孩子们心中厚植对黄河的亲近感与守护情。这种“实践示范+教育浸润”的模式,成功跨越年龄界限,有效营造全民参与的护河氛围。

科研赋能:聚焦痛点破题,智助精准治理。直面黄河治理的现实挑战,实践队伍依托学科专业,贡献智慧方案。在菏泽郓城县明清故道支流,针对棘手的农业面源污染,经济学院团队提出的科学植被优化方案已获当地采纳参考;深入菏泽农田,经过反复试验验证的节水灌溉技术模式,有效破解了成本高、推广难的瓶颈,惠及数百户农户,示范效应持续扩大;实验室里,生命科学学院团队持续精进淤泥转化有机肥的核心技术参数,为支流清淤提供了“变废为宝”的高效新路径。这些源于实践、服务实践的科研成果,显著提升了黄河保护行动的精度与效能。

文化铸魂:传承黄河文脉,凝聚守护共识。深挖黄河文化蕴含的生态智慧,实践队伍以文化人,构建保护母亲河的精神纽带。从黄河口非遗麦秸画中创新融入生态保护元素,到三门峡虢国博物馆文物里探寻古人“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文化的力量在保护行动中流淌。师生携手非遗传承人,将护河理念巧妙织入传统技艺,青年学子在亲手制作麦秸画的过程中深刻体悟“人与自然共生”之道;历史文化学院团队精心整理的三门峡大坝等治黄历史故事与人物事迹,已化作30余所中小学思政课堂的鲜活教材。这种“文化赋能”,成功将保护黄河从外在责任升华为内化于心的价值共识,为流域永续发展注入了深沉而持久的精神动力。

从黄河上游到入海口,开云官网登录入口立足师范教育之本,厚植传统文化之基,激发科研创新之力,构建起守护母亲河的立体网络。这些扎根泥土、浸润文脉的实践足迹,不仅应和着国家战略的深沉召唤,更彰显了孔子故里高校“以文化人、服务桑梓”的深厚情怀。它们有力地昭示:黄河生态保护的伟业,需要每一份源自专业、根植文化的力量熠熠生辉,携手共绘母亲河碧波长流、永续发展的安澜画卷。(李建国 付晓钰 张颖 黄江滔)